在春暖花開的三月,我們即將迎來了一年一度的“三八”國際勞動婦女節。教育多巾幗,撐起半邊天。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,教育系統的女性管理者也越來越凸顯。巾幗不讓須眉,她們在學校是精明干練的“鐵娘子”,是堅韌不拔的“鏗鏘玫瑰”,是感性理性兼具的“木蘭”,她們的剛柔并濟,是教育管理中一股溫柔又強大的力量!
在四川教育界,這樣的教育人物也越來越多,如成都天府新區第三小學校長李丁,一個理性和感性兼具的女校長;如成都市綠舟教育機構總園長史紅雨,一路奔跑,不忘初心;如達州市通川區第八小學校長王亞琳,大膽放權給學科帶頭人;如四川西南航空專修學院副院長李靈,敢想、敢做……她們只是眾多出色女性教育管理者的一員,但從她們身上可以窺見,這股“她力量”正在塑造時代對教育女性管理者的新印象。
敢想,敢做,是李靈這個新時代女性教育工作者的真實寫照。

李靈,人如其名,言談舉止中顯露出一股靈動的氣質,這種氣質可能來源于她長期從事的禮儀學科,當然也和她內在的職業教育情懷有關系。從普通一線教師到成都市禮儀職業中學副校長,再到如今的西南航空專修學院副院長,從李靈的追夢路上,不難看出新時代女性教育工作者的風貌。
“他們說你不要來了”
李靈大學畢業的時候,學校已經不再分配工作了,當她來到原成都市第二十二中學(現成都市禮儀職業中學)應聘時,學歷并不算高,但課卻講得很好。“學校在高學歷和會上課之間衡量,最后選擇了我。”李靈由此成為一名地理教師。
在工作中,李靈逐漸證實了自己過硬的專業實力。“我當時去參加四川省地理優質課競賽,連續幾年的第一名都是我,后來我就不參加了,他們說你不要來了。”李靈笑著說:“所以,后來我就當評委去了。”
李靈是當時成都市最年輕的高級教師,而隨著學校開始職業教育的創新改革,李靈的工作方向也發生了轉變,從學科教育轉入了職業教育。
對于職業教育,李靈也很有自己的心得。她能夠包容學生的小毛病,但要求學生不能觸碰三條底線,“第一,明是非,絕對不能倚強凌弱;第二,要誠實,絕對不允許作假作弊;第三,愛團隊,絕對不允許搬弄是非不團結”。李靈以這些“底線”作為一個基本規范,再制定一些“跳起來能碰得到的目標”,從而拉著學生往前跑。
為了讓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,李靈常常顯示出自己不拘一格的人格魄力。為了讓學生在豐富的活動中得到鍛煉,她曾帶著學生連著三天在校外實踐,晚上就露營在外;為了讓學生能有實操設備,她曾獨自前往機場溝通,低價購回已經預定給別人的機器;而為了與學生交流,她在當班主任期間基本放棄了午休。
教育的初衷,在李靈看來,“是因為愛這些學生。”

男教師也去上禮儀課
走在校園里,李靈有一個習慣,看到有垃圾,會提示周圍的同學:“同學,你看看旁邊有什么?”一開始,學生會納悶,看到垃圾后,恍然大悟,連忙撿起來,漸漸地,看到垃圾撿起來,就成了學生的自然反應。
“從一個小動作,就能看出一個人的與眾不同。”談起禮儀,李靈首先談到的是細節,“細節最能反應人的修養,而我們要做的就是,讓學生通過禮儀方面的訓練,將各自的行業規范形成本能反應,從而內化為自己的修養。”
西南航空專修學院實行軍事化管理,所有學生都衣著迷彩,同時也都要化妝,剛柔相濟,這在西航專修學院的校園里得到了最好的體現。
李靈是地理學科出生,憑著自己對禮儀的理解和體悟,如今成了成都市禮儀學科的帶頭人。到了西南航空專修學院之后,除了要求學生懂禮儀,李靈也給學院的老師上了不少禮儀培訓課。
學院教師余大斌談到:“我們男教師也去上禮儀課,都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些東西,之后對自己的衣著、行為舉止都很注意。”
“禮儀,體現的是一種尊重。”相比課堂上固化的教學,李靈更看重學生在實踐中的運用和感受,尤其是禮儀這一學科,“器械地條件反射永遠不如習慣后自然的反應,禮儀不僅是服務工作的需要,更是作為人的需要。”
“不懂技術,但我懂教育”
2014年,李靈來到西南航空專修學院任副院長,她的職業教育夢想得到進一步發展,“我們想突破一般的學校教育,真正地讓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結合起來,讓在校的學生和社會上的在職人員都成為我們職業教育的對象。”
“云教育”,成為如今李靈常常思考的關鍵詞。她同時是泛美教育集團云教育中心主任,正帶領團隊設計一款APP,使其不僅能夠承載在校學生的學習、老師的培訓,還能對接航空公司在職人員的培訓。
“我不懂技術,但我懂教育,我知道教育需要什么。”李靈表示在自己的團隊里,自己是最不懂技術的。“但我描述的東西往往更符合教育的需要,我們的技術骨干就來實現這一切。”
但李靈絕對不是一個站在高位“指手畫腳”的領導者,在工作中,與她相處的老師都能感受到李靈身上干練認真、嚴謹負責的做事態度。學校的安檢專業教師孫锜雯告訴記者,曾經她們在申報一個項目時,兩天就要成書上報,時間非常緊迫,“但李院長也和大家一起通宵加班,為了共同的目標奮戰在同一戰線”。
“我們的職教夢,已經不僅僅說是我的一萬多學生了,而是要把民航的在職培訓、從業培訓和校內培訓融為一體。”李靈希望把自己的教育理想融入科技,再通過科技反饋給整個行業,從而做到真正的“大職業教育”!